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创客帮-青少年创客创意社区

快捷导航
开启左侧

[教育论文]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作用(鞠娟)

[复制链接]
piaodongdeyun 发表于 2013-10-18 15:5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作用
胡营中学   鞠娟

【摘要】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顾名思义就是运用响亮的声音把语言文字念出来,它是一种言志传神,负载丰富思想感情的口语表达艺术。一篇课文,通过朗读体味文章的精义妙理,体味作者的神思妙笔。因此,朗读是最为有效的记忆、领悟和审美途径。本文将就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中学语文朗读教学效应谈谈自己浅薄的看法。
【关键词】
朗读教学 多媒体 作用
目前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朗读教学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察并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强调朗读,无疑是一条有效的提高语感水平的捷径。而且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朗读教学无疑会对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应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抑扬顿挫的阅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阅览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咏朗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另外,吟咏朗读可以使学生领悟作文之道。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吟哦、朗咏、诵读、背诵,让学生直觉体悟言语规律,从而达到语言运用的阶段。现在,我们就需要在整理、继承与发扬这种民族化的传统语言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语文朗读教学效应。
一、现代多媒体运用下的朗读方式
随着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受教师的青睐,计算机辅助教学也已越来越多地走进中学语文课堂。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使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给现代语文教学带来了无穷的创新源泉,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能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多媒体参与语文教学的朗读过程,可有效地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培养其朗读兴趣,提高其朗读能力。
1、录音范读
苏教版语文教材有一整套与课文内容相配套的录音。录音发音标准,朗读到位,无论在语音、语速,还是语感方面都起到了样板作用,这是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无法比拟的。学生经过模仿,便会步步深入,做到有表情、有节奏。特别是上诗歌类型的课文,多媒体的这种作用更不容忽视。我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从网上下载了此诗的朗诵。课堂上,电视屏幕一打开,悠扬、哀婉的乐曲随即回荡在教室中,学生们立刻沉浸在诗歌的氛围中。随着朗诵者朗诵的开始,学生对诗歌的情感有了进一步的体会。由于诗歌朗诵氛围营造恰当,学生朗读起来感情颇为饱满,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也就水到渠成了。
而且,录音范读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尤其是在古诗文教学中,录音范读就解决了教师反复范读的难题。
2.配乐朗读
配乐朗读就是利用电教媒体播放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在乐声中声情并茂地朗读的一种教学方法。音乐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恰当的音乐,可以营造情境,活跃气氛,愉悦心情。在学生朗读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分析作品意境。当然,教师在课前要选择与课文适合的配乐进行伴读,一般说来,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这样的朗读就很容易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渲染的某种境界里去,既调动了兴趣,也培养审美能力。
笔者在教授《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指导学生朗读“最妙是下点小雪……”时,教师播放婉转美妙沁人心脾的钢琴曲《初雪》,动听的旋律深深感染了同学,感情的蓄积和酝酿也水到渠成,在潺潺汩汩的音乐声中大家读得投入、沉醉。课后要求学生巩固朗读练习,找一首最喜欢也是和本文的风格最吻合的曲子,作配乐朗读,有条件的可以把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录制下来。
所以在教学时,选择与作品格调谐调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读训练,让学生尝试与乐曲相融合,在审美追求中提升对作品的理解和演绎,陶冶性情,升华思想。
3.录像悟读
录像悟读就是在教学时运用有强烈视觉效果的影片将其重点片断显示出来,以引起学生的充分注意。显示学生喜爱的直观形象,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课文所营造的氛围中去。在讲《春》时,笔者就用录像来再现课文中的画面,表现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学生从屏幕上见到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地、绿绿地;风吹杨柳,柳条摆动;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竞相开放;连绵的细雨滋润着农田,农民披着蓑,戴着笠在辛勤地劳作;快乐的孩子们欢跳着,风筝在天空中尽情地飞舞……学生全神贯注地看着屏幕,尽情地品味,书面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活生生的画面,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春的美景,体会出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然后在录像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像。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配音员丝丝入扣的朗读,让学生在有如亲临其境之中感受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草树木竞相争荣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从而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朗读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综合朗读
将多媒体有机组合,构成教学信息传输及反馈调节的优化教学媒体群,共同参与到朗读教学中来,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动眼、动耳、动脑、动口的尝试、探求境界之中,这样,学生的主体得到充分、有效的发展,学生的学习也会轻松愉快、兴趣盎然。
教学《岳阳楼记》时,在播放整篇课文范读录音的基础上,重复播放精彩片断,插入切合课文主题内容的背景音乐,同时在屏幕上映出与朗读内容有关的画面,例如:晴天时的岳阳楼景,阴雨时的岳阳楼景等等,指导学生认真仔细地欣赏,反复体会语言的特点。学生的朗读便会水到渠成。
教学《海燕》这首散文诗的时候,考虑到教材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学生比较难于把握持的主题。于是采用多媒体循图入文:让学生观看海燕在风卷云集的海面上高翔的画面,感受到海燕矫健、勇猛、不畏强暴、勇于博击的雄姿。同时,播放朗诵录音,用形象的图像和富于感染力的音乐语言去调动学生感官,启发学生的想象力。然后,由教师交代高尔基创作此文的背景,学生自然而然的理解了海燕象征的是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二、如何有效地进行语文朗读教学?
    (一)、进行“设置情境”教学是科学有效的读书方法。
    首先,教师要以娴熟的朗读技巧“示范朗读”课文,以开启学生的心扉,将其率先带入特定的境界,师生共同营造一种情感上的“和谐共振”,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境,为朗读做好情感上的准备。其次,教师在布置朗读前对课文的讲析尽量讲究语言的抑扬顿挫,语调的变化。对朗读的要求也不易太苛刻,使学生在朗读前没有什么思想包袱,朗读的整个过程始终保持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此外,朗读时也可选择一些意境接近的乐曲来播放,在音乐的配合下朗读,可大大的扩展想象的范围,提高悟性,触发灵感,净化情绪,塑造良好的情境。还能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增强朗读效果。
   语言的美感给人的高尚精神享受常常使人乐此不疲。但是不论是听别人朗读,还是自己朗读,如果没有一定的语言艺术素养和造诣,即使听到最好的朗读,自己也只是茫然,不可能领会到有声语言的精妙,哪里还有什么享受可言?所以,要想提高中学语文朗读教学效应,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朗读,这样才能带领学生进入文学作品的佳境,去领悟文学作品的意味,并追求语言表达的完美。因此,教师的语言造诣越深才能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加强学生意识积累,诱发想象,表达情理。
   语言符号是阅读的客体,作为阅读主体的读者,只有头脑中有丰富的意向积累,才能被作品的语词迅速唤起,组合成相应的准确鲜明的新意向。语文教材大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文章中绘声绘色的人物描写,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都对学生有很大感染力,却熔铸着作者十分丰富的想象。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调动丰富的音像资料,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像和深刻的体验,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样做不仅可引导学生走进事物,而且可以深入领会课文内容,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作为朗读者,不仅要充分把握住文字材料语词的明确含义,还要精细感受文本言语形式的具体色彩,以便准确的表达文学作品的情理,使听者在有声语言中接受到直接可感的刺激,透过音像符号间接的感受到世间事物的真切印象。
   例如,教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一诗时,我就搜集了一个视频资料,其中内容包括五部分:一是视频画面和诗歌具体内容的朗读同步显现,二是作者简介,三是赏析,四是妙语佳句,五是链接与拓展,链接与拓展反映的是关于刘禹锡家乡人们劳作的情景,在学生看了第一块内容显现的过程以后,学生就已经对诗歌的语词和描写的情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学生去朗读,自然有了准确的节奏和停顿,并且学生的脑海中时时浮现出江南美丽的风景。然后让学生自主思考诗歌反映的主题,接着去分组讨论,这时学生有了对音像的感悟,只差用语言表达出来了,教师就去点击第三块内容,为学生搭建一个深入思考的平台。现在,学生的理解深入了一步,到了非说不可的地步了,学生各抒己见的时机已经成熟了,不要放松这一最佳的教育时机,要紧紧抓住它。向学生发问“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什么意思并含有什么哲理,学生便会回答出“沉舟的旁边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景象壮丽。一改伤感低沉的基调,变为慷慨昂扬的气概。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哲理”等诸如此类的话来,只有这种途径才能让学生愉悦快乐的体会出文章的形象美。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情感教育,把握作品中的“文气”。
     语言本身具有提高人类修养,使人类精神高尚的人文价值,这也正反映了语文学科的主要规律。而语文学科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情感教育,语文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情感教育为主要内容。优秀的作品就是有美的情感,通过朗读活动,将文学作品美的情感渗透于学生的心灵,将文学作品美的语言作用于学生的语感,才能真正达到提高人文素质和语感水平。对学生来说,言语内容美与形式美对他们的思维活动是潜滋暗长的,不易被察觉,但却是启动他们理解文章的强大力量。因而,在让学生感知言语内容美与体悟言语形式美的过程中,要尽力诱发其审美情感,从而形成情感性比较鲜明的良好语感,提高朗读的感染力,提升对作品的理解。
   还就教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一诗为例。通过前面的教学,学生已对诗歌相当熟悉,再让学生跟着“链接与拓展”中的“动画欣赏”吟咏全诗,体会诗中所言之情自然不在话下。最后为加强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播放“链接与拓展中的关于刘禹锡家乡的动态的峡谷风光和水上点缀的明星——村落文化习俗情况,以及刘禹锡家乡人们劳作的情景,画面上显现出诗歌“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学生便把这首诗也积累了下来,同时,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也延伸到了课外。
   此外还要引导学生注意把握作品中的“文气。文气是由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体现的,当然也就决定着朗读语调的轻重,抑扬和舒缓的变化。古人云:“诗像情”,“情动而辞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放之情,黄河浪《故乡的榕树》的绵绵乡情,陶渊明《饮酒》的淡雅闲情,都应好好把握,方能读出味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朗读像一股清泉,我们只要增大它的流量,又引导它流向既定目标,就能荡起语文学习的层层涟漪,焕发其无限生机。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巧借多媒体,高度重视朗读教学,不断提高师生的朗读技巧,使学生从朗读中真正感受语文文字的无穷魅力,从而发挥出朗读的巨大作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热线
400-1234-888 周一至周日:09:00 - 21:00
公司地址:襄阳市樊城区长虹路现代城5号楼188

创客帮MAKER.BAND青少年创客创意社区是一个融教育、科技、体育资讯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专注于教育创新、专注于科技体育、专注于教育资讯。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