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创客帮-青少年创客创意社区

快捷导航
开启左侧

襄阳市教育发展大记事——襄阳教育史上的今天

[复制链接]
jybk 发表于 2011-1-5 16:4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概 述

      襄樊素有崇文尊师重教的传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襄樊的教育事业亦有长足进步,各级各类学校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全市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6年-1991年):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阶段。
      1986年9月1日,全市开始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体制,逐步形成“村办小学、乡办初中、县办高中”的格局。各级政府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主要任务之一,在狠抓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重视和抓好教育改革。这一阶段,全市的教育工作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一)初等教育与扫盲工作。1986年,市政府下发《襄樊市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划》,根据经济、自然及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同,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将全市划分为三类地区,并分别规定普及年限。同年秋,宜城县被评为“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县长赴京领奖,并代表全国100个先进县在表彰大会上发言。12月,省教委批准枣阳县为普及初等教育单位。1987年3月,省教委批准随州市为普及初等教育单位。1988年1月-3月,随州、枣阳、老河口、襄阳相继通过验收、批准,列为“基本无盲县(市)”。同年11月,南漳、保康两县被批准为“基本无盲县”。1989年12月,襄樊市郊区最后通过验收并被认定合格。全市各县(市)、区均达到“基本无盲县(市)、区”标准,比省规划提前一年实现“基本无盲市”的目标。1990年3月,经市政府验收、省政府复查,全市所辖三市五县四区普及初等教育。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8.4%,在校生巩固率98.8%,毕业班学生毕业率96.5%。同年12月,确立“科教兴市”发展战略。1991年1月1日起,在全市城乡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1986年,市教委在南漳县开展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在全国率先发出“三教(普教、职教、成教)统筹”倡议。1988年,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入,全市呈现普教、职教、成教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局面。1989年,南漳县、宜城县被纳入“全国百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全市启动“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工程,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农民思想观念改变,生产技能提高,促进了农业发展。职教、成教的发展促进了工业产值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增长,促进了全市经济指标和财政收入增长,形成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相互推动、良性循环的态势。1990年1月,市政府确定南漳县、宜城县、枣阳市和襄阳县黄集镇等31个乡镇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
      (三)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改革。这一时期,全市积极稳妥地推进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增强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活力。1987年,在襄樊三中、四中、五中等校推行“校长负责制、职工全员聘任制、内部结构工资制、岗位责任制”改革试点,将竞争机制引入校长、教师队伍管理;在老河口市、保康县试行教师考试上岗制度;全市推行待岗进修和岗位培训制度,并恢复停止多年的教师职称评审工作。1988年,在继续落实班主任津贴制度的同时,开始实行课时津贴制度。
      (四)中小学结构和布局调整。自1986年起,对全市高中进行调整。保留条件较好的高中,扩大招生能力,调整充实师资,改善办学条件。对不具备举办高中条件的学校,改办为初中或小学,充实了小学和初中的师资和校舍,形成与经济发展和办学能力相适应的高中布局。按照1.5万-2万人口的区域办一所初中的格局布局初中,摘除1000余所小学的初中帽。全市选定18所高中为重点高中,60所初中为重点初中,选定130余所中心小学和一批实验小学。1987年,全市调整后的初中为576所。1989年,停止非定点初中招生50所。1990年,普通高中调整为60所,年招生240班,招生12000人;初中调整为425所;小学调整为4209所,初步形成“县(市)办高中、乡(镇)办初中、管理区办高小、行政村办完小及教学点或初小”的格局。经过调整,提高了办学效益。同年,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75%。全市初中生流失率从1985年的15%降至3.4%以内,毕业生合格率、优秀率分别由1985年的40%、10%增至80%、25%。全市高考上省线1038人,首次突破千人大关。
      第二阶段(1992年-2000年):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阶段。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进入全面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一阶段,襄樊市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确立“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思路,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加快改革进程,基础教育和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水平、师资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全市教育事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是建国以来教育发展与进步的最好时期之一。
      (一)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以下简称“两基”)。1993年,宜城县成为全省第一个通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下简称“普九”)验收的县(市)和全国第一批“两基”工作合格县(市);1994年-1999年6月,襄樊市区、老河口市、枣阳市、襄阳县、谷城县、南漳县、保康县等11个县(市)先后通过省政府 “普九”验收,“普九”人口覆盖率达100%,高出全省87%的平均水平,全市比原规划提前一年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99.95%,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比例达95%以上。宜城市、枣阳市先后被评为全国“普九”工作先进县(市),谷城县石花镇等13个乡镇被评为全省“普九”工作先进乡镇。1997年,实现高标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完成“扫盲“任务。青壮年非盲率99.1%,年巩固率97.5%。襄阳县被评为“全国扫盲工作先进县”。 1998年,保康县代表湖北省接受国家扫盲验收,顺利通过,并获高度评价。
      (二)素质教育。在完成“两基”任务的同时,全市中小学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1996年,针对素质教育在当时还不被人们重视的实际,襄樊市把工作重点放在“全员培训,更新观念”上,分类分层举办各种形式、各种主题的素质教育研讨班,更新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和人才观。1997年,加大试点工作力度,确定“点上深化,面上推进、整体联动”的改革思路,促使多项工作实现点上开花,率先突破。1998年,按照“区域展开、专项深入、整体优化、创造特色”的思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确立“科研兴教、教研兴校”的发展战略,加大教研教改和科研力度,加强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地位和常规教育管理;加快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的改革步伐,在中小学实行素质报告单制度。宜城市、老河口市、南漳县、枣阳市开展创建星级学校活动,促进中小学综合办学水平的提高。1999年,总结推广了樊城区的“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襄阳县、襄樊市师范附属小学的“上好活动课”,保康县的“教师业务能力考核”,枣阳市的“小学评语改革”,宜城市和谷城县的“中考招生改革”等试点经验,制发一系列文件,对加强德育、体育与艺术教育及劳动技能教育作出具体规定。2000年始,以实施“快乐校园工程”(快乐环境、快乐课堂、快乐活动)为载体,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全市有2个县(市)和10所中小学进入全省素质教育实验区(校)行列。
      (三)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1992年,襄樊市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联系地(市)之一。此后,全市继续加强“三教统筹”,探索出南漳县的“整体推进”,老河口市竹林桥镇的“综合改革”,襄阳县龙王镇的“同步发展”,宜城市板桥店镇及谷城县的“全员、全程、定向、分流”渗透职业技术教育等模式;农业、科技、教育部门联合实施“燎原计划”、“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等攻关项目;开展“大中专—乡镇合作计划”和“乡镇成校—村组合作计划”,15所大中专学校与10余个乡镇100余个村、12家企业联合,通过人才培养培训,开展技术咨询、传播和推广活动,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通过开展“三后”(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分流教育,使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得到长足发展。这一时期,全市职业初中培养毕业生2万名,其中1760人成为当地技术骨干或技术能手,307人担任村组干部,2540人充实到乡镇企业岗位从事加工、营销、特优良种实验及推广中。1994年,通过国家级重点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的创建,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招收新生13379人,与普通高中招生比为1.23︰1,在校生人数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58.1%。1998年,全市职业初中20所,职业高中(中专)14所,技工学校12所,10所中专(职高)进入国家及省部级重点行列。全市151个乡镇均建有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成校”),村级成校办学面98%,年平均培训农村劳动力30%,培训乡镇企业职工25%,培训应届回乡初中生90%以上。创建省级示范成校21所,市级示范成校46所。
      (四)高等教育。这一时期,全市参加中、高等自学考试的考生10万人,开设专业119个,毕业9407人,其中专科8092人,本科108人。1995年,全市成人中专22所,成人高校6所,各类自学考试、函授辅导站(班)50个,普通高校2所,在校生7500人。1998年3月,襄樊学院成立,结束了襄樊无本科院校的历史。1999年6月,襄樊农校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合并组建襄樊学院职业技术学院。2000年8月,襄樊师范、襄樊农校、襄樊卫校、襄樊财校合并组建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完善了从初等、中等到高等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职教体系。高等教育成为襄樊市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的主要基地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
      (五)办学条件。这一时期,全市多渠道筹集建校资金5.2亿元,新建校舍120万平方米,维修改造校舍70万平方米,危房面积控制在1%以下,农村80%的学校盖起漂亮的教学楼,并建有体操房、舞蹈教室、美术室、音乐教室。1999年,全市拥有校舍总面积500余万平方米,多数学校实现“八配套”(校舍、围墙、大门、沟路、场地、文体器材、课桌凳等),校园绿化达标学校达90%以上,襄樊四中、五中,襄樊师范、襄樊教育学院、枣阳市七方镇一中被评为“全省园林式学校”,枣阳市、谷城县被评为“全省校园绿化先进县(市)”。“最好的房子在学校,最美的环境是校园”成为现实。各级各类学校还加大了实验室、图书馆(室)、计算机教室、语音室及体音美教学设施建设与装备力度。
      (六)教师素质。这一时期,通过采取教师岗前、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开展基本功训练和考核,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加强薄弱学科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自1991年始,每年四月在全市教师中开展“师德教育月”活动,同时启动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1997年,全市基本完成“民办教师转公办教师”的任务。2000年,全市教职工66530人,其中专任教师46197人。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8.2%、87.1%、64%。小学、初中专任教师高一层次学历人数比例分别达到20%、9%。全市三所中师多方筹资,开展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有较大提高,受到国家、省肯定。为全市9548名从教30年的教师颁发 “人民教师荣誉证书”,推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
      这一阶段,全市教育事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教育管理体制(包括办学体制)不顺;教师待遇落实不够;教育投入不足;学生辍学流失和教师工资拖欠成为山区教育的两大难题;高等教育起步晚、发展慢、规模小;教育服务经济功能弱,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结构不合理等。
      第三阶段(2001年-2005年):教育事业的巩固提高阶段。
      2001年,“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开始确立。此后,全市围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着力构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覆盖全局、结构合理、体制灵活、层次多样的立体教育体系,逐步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大市向教育强市的跨跃。
      (一)“普九”巩固提高。进入21世纪,为解决学生“读书无用、读书无钱、读书无望”的问题,控制学生流失,全市的“普九”工作重心转入巩固提高阶段。2001年,建立市、县、乡三级贫困适龄少年儿童助学基金,开展城乡学生“手拉手”活动,加大城乡对口支援力度。同时,对贫困生在杂费收取上实行“减、免、缓”等办法,确保适龄贫困少年儿童按时入学。2002年,资助贫困生58502人,资助金额515.9万元。同年5月,谷城、宜城、枣阳率先通过省政府“普九”复查。12月,19个乡镇被评为襄樊市“基本无辍学乡镇”。2003年10月,老河口市、樊城区、襄城区、高新技术开发区通过省政府“普九”复查。2004年,全市资助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40023人,资助金额455.25万元。同年8月,23个乡镇达到襄樊市“基本无辍学乡镇”标准。至2005年秋,全市资助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66467人,资助金额2191.12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课本费533.26万元,省补助杂费942万元,市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和城区1万名贫困生“两免一补”费用354.6万元,县配套资金361.26万元。是年,全市下辖的10个县(市)、区全部通过省政府“普九”复查,成为全省首个通过省政府“普九”复查的市(州)。
      (二)优质高中。20世纪九十年代末,为缓解普通高中入学难矛盾,全市着力发展普通高中,总体规模逐步扩大。进入21世纪,根据全市初中毕业生人数变化和普通高中办学情况,全市开始集中力量发展优质高中,提高教育质量。2001年2月,襄樊四中、市二十二中、市体育运动学校(以下简称“市体校”)、襄城东街小学合并组建为新的襄樊四中,扩大了学校招生能力。同年12月,襄樊四中、五中和襄铁一中被评为省级示范学校。 2002年,全市普通高中招生31880人,在校生86606人。2003年6月,襄阳区一中被评为省级示范高中。2004年,全市普通高中在校生102743人。同年,枣阳白水高中、枣阳师苑高中、襄樊市东风中学和襄樊市楚才高中被评为市级示范高中。2005年10月,为扩大优质高中资源,决定襄樊五中迁至邓城大道。是年,全市普通高中53所(含民办10所),招生38840人,在校生109669人。
这一时期,全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仅以高考成绩看,1986年,全市高考上省线率不足10%, 2005年升至70%。上省线人数总数、文科人数、理科人数、高分段人数等均由20世纪八十年代列全省各地(市)州之六、七位,逐步升至前五位,上省线人数居第四位,文科居第三位,理科居第五位。高分段人数升至第三位,并多次夺得省文、理科状元,体育、艺术、职教对口升学一直处于全省领先地位。襄樊市由教育大市稳步走向教育强市。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2年春,宜城市被确定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省级实验区。2003年秋,开始在市区小学,襄阳区、枣阳市、老河口市的小学和初中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襄阳区被确定为第二批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区。2004年,全市11个县(市)区中小学全部进入新课程改革。2005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起始年级全部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
      (四)骨干队伍建设。进入新世纪,襄樊市更加重视校长、骨干教师队伍建设。2002年,86人被评为“襄樊市首批中小学骨干校长”。2003年,25名幼儿园园长参加华东师大首期“襄樊市幼儿园园长研修班”;48名小学校长赴北京师大参加“襄樊市首批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42名高中校长赴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参加培训;选拔、推荐40名余名中小学校长参加省级骨干校长培训。2004年,开辟“襄樊校长论坛”,每年不定期举办,每次确立一个主题,为全市中小学校长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2005年,以华东师大和北京师大为基地,培训中小学校长330余人,教育行政干部120余人。在湖北省第七批特级教师评选工作中,全市推荐特级教师人选48人。全市有5人被评为湖北名师,15人被评为襄樊名师,5人被评为襄樊名校长,170人被评为襄樊市教坛新秀。
      (五)现代远程教育。进入21世纪,计算机教育逐步走进中小学课堂。2001年,全市用于校园网络建设资金3500万元,8所学校建成校园网,35所学校建成教学系统校园局域网。2002年,全市有12所中小学建成含有教学点播系统、学校管理系统、教师备课系统的校园网;23所学校利用卫星电视宽带与信息技术资源中心联通,实现“校校通”。2003年,全市共有45所中小学建立了校园网,150所学校利用电视宽带网与信息技术资源中心联通,实现“校校通”。2004年,襄樊被确定为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建设迈开步伐。2005年,全市建立功能完善的校园网学校32所,建设小型局域网的学校164所,接入襄樊市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学校500余所;350所中小学建立了计算机教室,1347所中小学建立了地面卫星接收站,458所中小学建立了光盘播放点,130所中小学建立了校园网并与市教育网络中心实现了互联互通。
      (六)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进入21世纪,全市以优化资源配置为重点,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2001年-2002年,全市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以下简称“危改”)的学校160所。其中“一期危改”国家和省资金项目学校54所,贫困县义务教育工程项目学校17所,“一期危改”地方自筹资金项目学校89所。完成危房改造面积15.96万平方米。2003年-2004年,全市共设立危房改造项目257个,其中“二期工程”中央和省资金项目106个,保康县“义教工程”危改项目16个,“二期危改”地方自筹资金项目135个。竣工项目142个。2005年底,中央和省资金项目181个全部竣工。全市“二期危改”共消除危房面积23.84万平方米。2003年-2005年,全市三个山区县向国家申报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建设工程项目10个,规划建设面积10130平方米,计划投资455万元。完工6个项目,完工项目建设面积7080平方米。
      (七)国有企业办中小学校分离。这一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化,分离企业办中小学出现高峰。2001年,市区2所企业学校分离,划归市教育部门管理;2002年、2003年,市区各分离1所;2004年,南漳县分离4所,枣阳市分离6所,市区分离7所。2005年,襄樊铁路局所属6所中小学、5所幼儿园从企业分离。
      (八)对外合作与交流。这一时期,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市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同境外的交往日益密切。2001年-2005年,全市26所学校聘请外籍教师120人次;派出留学生83人;与国外6所院校开展合作办学。
2005年底,全市基本构建、形成了从学前幼儿园教育至大学本科教育的国民教育体系。各级各类学校1757所。其中高校3所,中职学校38所(普通中专10所,成人中专5所,职业高中15所,调整后的中职学校3所),普通中学283所(高中53所,初中230所),职业初中3所,小学1354所,特殊教育学校5所,幼儿园71所。全市在校生87.84万人。其中高校23246人,中职学校39820人(普通中专22645人,成人中专2098人,职业高中12939人,调整后的中职学校2138人),普通中学388652人(高中109669人,初中278983人),职业初中2885人,小学374854人,特殊教育学校244人,在园幼儿48673人。全市教职工63112人,其中专任教师52105人。
       这一阶段,教育事业的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教育投入总量不足,城区义务教育资源增量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高中阶段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不足,不能满足需要;师资队伍建设仍需加强,教育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调整、完善。
2005年12月24日,《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下发,襄樊市的教育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教育承载希望、承载未来,让我们都来关注教育
 楼主| jybk 发表于 2011-1-7 09:57:05 | 显示全部楼层
       198615-12襄樊市政府组织验收团对随州市普及初等教育工作情况进行验收。副市长焦泽浩任团长,市教委副主任温亮、张传刚、白祖庆为副团长。经报省政府批准,随州市基本达到普及初等教育标准的要求。
       198916省教委组织人员对保康县、南漳县、襄阳县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工作进行检查验收,结果:保康县被评定为良好,南漳县、襄阳县为合格(16日结束)。
       199013-5全市初中教学工作会议在随州市召开。会议总结了1987年全市初中教学工作会议以来的主要经验,表彰了一批先进初中。会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初中教学工作的意见》。指出,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狠抓常规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用十年时间,力争到1999年全市初中的科平及格率达到90%,各科平均及格率达到60%。
       199111市政府决定从即日起,在全市城乡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199114老河口市一中物理教师郝庆银自制的物理教学仪器――《薄膜干涉演示器》获全省自制教具评选一等奖,并代表湖北省参加全国自制教具评选,获三等奖。同日市教委下发《襄樊市教育系统审计审签制度(试行)》,共14条。规定各县(市)区教委、市直学校(单位)及校属有经济活动的单位,都应执行本制度。
       19911月上旬在国家教委、计委、劳动部、人事部、财政部等5部委召开的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襄樊市卫生学校、市一职高荣获“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称号;谷城县黄畈乡职业技术初级中学荣获“科技兴农先进集体”称号;襄阳县职业高中毕业生陶桂芬获“回乡致富的优秀毕业生”称号。
       199314-6全省20所重点职业高中校长工作会议在襄樊市第一职业高中召开。会议研究了如何进一步加快改革和发展,促使重点职业高中上水平、上等级,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等问题。市一职高就如何办好重点学校,发挥重点学校的示范骨干作用介绍了经验。
       199317-11全市331人参加1993年研究生招生考试。
       199413美国纽约技术学院与襄阳师专开展联合办学。自此,师专学生可直接赴美国学习。
       199513市委、市政府在溪苑宾馆召开全市教育工作会议。新一届市委常委和在家的副市长全部到会。市委书记杨斌庆发表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贾天增做了题为《认真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努力开创我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的主题报告(4日结束)。
       199514省政府“两基”工作评估验收团对襄樊市郊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汽车产业开发区的“两基”工作进行评估验收,确认三个区达到国家和省定标准(8日结束)。
       199515市教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市中小学普及普通话工作的意见》。
       19961月上旬市教委组织专班对全市160个函授站(班)进行检查评估,决定取消部分不合格站(班)的办学资格。


       199811《襄樊教育》创刊。市教育局对襄樊市“九五”教育科研课题进行申报和受理。
       199816市教委、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印发《关于表彰首批市级示范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通知》,确定襄阳县黄集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等10所学校为襄樊市首批“示范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并予以表彰。
       在全市农村初中全面推行“全员、全程、定向、分流”渗透职业技术教育,进一步深化农村初中办学模式改革。
       按照“六有六无”(即有科学的学校建设发展规划,有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有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有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考风,有健全的教研组织和教研成果,有较高的教育教学质量;无脏乱差现象,无乱收费行为,无师德失范言行,无治安和人员伤亡事故,无违法违纪干部、师生,无过重课业负担)的标准,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启动“学校管理年”活动和“学校管理百校行”活动。
       19991月上旬制发《关于在全市深入开展学校内部运行机制改革的意见》。在全市范围内启动“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和岗位责任制”的“四制”改革。各地积极开展试点工作,积累了经验,为下一步的全面推开奠定了基础。
       20001月上旬市教委组织力量,会同国资局对全市企业学校教育资源进行评估,提出分离企业办学校的初步方案。
       200114襄樊一中艺术教师王莉被国家教委表彰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个人”。
       200515枣阳市七方镇中心小学教师杨进群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予“育兵教子模范军属”称号。
       200516樊城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启动。
教育承载希望、承载未来,让我们都来关注教育
 楼主| jybk 发表于 2011-1-10 17:29:31 | 显示全部楼层
        1986年1月5日-12日市政府组织验收团对随州市普及初等教育工作情况进行验收。副市长焦泽浩任团长,市教委副主任温亮、张传刚、白祖庆为副团长。经报省政府批准,随州市基本达到普及初等教育标准的要求。
        1988年9日-10日市教委召开18所重点中学校长会议。中心议题: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989年1月6日省教委组织人员对保康县、南漳县、襄阳县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工作进行检查验收,结果:保康县被评定为良好,南漳县、襄阳县为合格(16日结束)。
        1989年1月9日市政府在卧龙饭店召开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会议传达了全国、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精神,交流了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经验。并授予襄阳县实验小学等31所学校为“襄樊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史建英等116人为“襄樊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11日结束)。
        1991年1月1日市政府决定从即日起,在全市城乡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1991年1月4日老河口市一中物理教师郝庆银自制的物理教学仪器――《薄膜干涉演示器》获全省自制教具评选一等奖,并代表湖北省参加全国自制教具评选,获三等奖。
        1991年1月4日市教委下发《襄樊市教育系统审计审签制度(试行)》,共14条。规定各县(市)区教委、市直学校(单位)及校属有经济活动的单位,都应执行本制度。
        1991年1月上旬在国家教委、计委、劳动部、人事部、财政部等5部委召开的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襄樊市卫生学校、市一职高荣获“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称号;谷城县黄畈乡职业技术初级中学荣获“科技兴农先进集体”称号;襄阳县职业高中毕业生陶桂芬获“回乡致富的优秀毕业生”称号。
        1992年9日-11日市教委在老河口市召开全市小学教学工作会议,表彰100所教学工作先进小学,讨论了市教委《关于加强和改革小学教学工作的意见》。副市长焦泽浩、市教委主任郭发展、副主任白祖庆在会上就加强和改革小学教学工作分别讲话。
        1993年1月4日-6日全省20所重点职业高中校长工作会议在襄樊市第一职业高中召开。会议研究了如何进一步加快改革和发展,促使重点职业高中上水平、上等级,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等问题。市一职高就如何办好重点学校,发挥重点学校的示范骨干作用介绍了经验。
        1993年1月7日-11日全市331人参加1993年研究生招生考试。
        1995年1月8日市教委对规划1994年“普九”的26个乡镇进行评估验收,经过验收并报市政府确认襄阳县东津镇等23个乡镇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合格乡镇(16日结束)。
        1995年1月10日市教委出台《关于加强与市人大、市政协有关部门联系的暂行办法》,提出市教委与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和市政协教文体卫委员会联系的主要内容、形式和程序。
        1996年1月8日-12日省政府“普九”工作评估验收团对老河口市“普九”工作进行评估验收,确认该市达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县(市)标准”。至此,全市11个县(市)区有7个县(市)区通过省政府“普九”验收。
        2000年1月10日召开全市首届教育科研大会,研究制定教研兴校、科研兴教方略。
    2001年1月8日   襄樊五中荣获“湖北省教育科研50强学校”,体育教师刘金元荣获“湖北省教育科研100佳个人”。
教育承载希望、承载未来,让我们都来关注教育
 楼主| jybk 发表于 2011-2-6 22: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1988年2月5日-7日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开考。襄阳市321名在职人员参加考试。
1991年2月5日全市硕士研究生招生全国统考在市广播电视大学举行,共有248人报考。经有关大学全面考核,录取30名硕士研究生,是全市近几年录取研究生最多的一年。
1996年2月7日襄阳市成人教育协会召开成立大会,通过协会成员名单,提出了1996年协会的工作任务。
1999年2月3日    襄樊隆中风景名胜区等6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0年2月上旬在全市中小学校全面启动“快乐教育”工程,以“三快乐”(即快乐校园、快乐课堂、快乐活动)为载体,推动素质教育深入开展,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空间,促进学生乐学会学。
2001年2月3日市教委、襄阳县人民政府在襄阳县双沟镇开展教育体制、人事制度改革试点。主要内容是:根据乡镇合并和学生生源变化情况,调整中小学布局,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根据教管会职能转变,精减分流富余人员;推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实行定编、定员、定岗、定工作量。
2001年2月7日市政府办公室发文,将襄阳市第四中学、襄阳市体育运动学校、襄阳市第二十二中学、襄城区东街小学合并组建新的“襄阳市第四中学”,同时保留 “襄阳市体育运动学校”的牌子。
2002年2月7日    市委组织部发文,决定龚传国、郝礼明任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李维艾任中国教育工会襄阳市委员会主席、市教育局党委委员。
2003年2月上旬市编委下发《关于核定市直及县(市)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通知》,以2002年度全市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在校学生数为基数,核定全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共计50821人,其中市直学校2474人,县(市)区学校48347人。
2005年2月2日副市长曹敬兰、市教育局局长李菲、副局长张家琦到三个山区县走访慰问困难教师,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人民教师的心坎上。
2005年2月2日市教育局党委印发《党员领导干部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2005年2月2日市教育局与物价局、财政局联合下发并公布新学期“一费制”收费标准及中小学用书目录。
2005年2月2日市语委印发全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及各成员单位职责。
2005年2月4日市教育局在襄樊四中学术报告厅召开市直教育系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动员大会。市教育局党委书记罗兴才做动员讲话。
2005年2月6日 副市长曹敬兰代表市委、市政府来到襄樊学院中原路校区,看望留守大学生,并同大学生一起吃团年饭。

教育承载希望、承载未来,让我们都来关注教育
 楼主| jybk 发表于 2011-2-8 18: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1987年2月6日全市2910名幼儿教师参加全省首次教材教法过关考试。 襄阳县、枣阳县、随州市部分学校的部分学生患上红斑性趾痛症。尤以襄阳县最多,高峰时患病师生人数达2300多人,其中女性患者较男性多。国家教委、省卫生部门先后派专家前往患者较多的学校指导治疗。
      1987年2月8日对全市2793名中师函授有遗留问题的学员进行第三次学历考试,其中1212人获得中师文凭。
教育承载希望、承载未来,让我们都来关注教育
 楼主| jybk 发表于 2011-5-27 23: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86年5月28日    市教委颁布《关于坚决制止学校用公款组织教职工旅游的通知》。
87年5月25日    市教委老龄问题领导小组成立,张卫东任组长,童中军任副组长,李国元任秘书长。
88年5月23日    襄樊四中高二(6)班学生刘丽娜获全国第四届钢笔书法大赛少年组优秀奖。
89年5月25日    市政府发文,决定于暑期前后,对全市中小学民办教师队伍集中进行一次调整。
             29日    南漳县、宜城县被国家教委列入“燎原计划”实验区。
             30日    襄阳市举行第二届小学生“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大奖赛,共评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0名。
91年5月27日    省教委组织人员对襄阳师专、襄樊大学、随州职业大学三所普通高校的成人高等教育进行为期一周的检查评估。经检查小组审定,三所学校均被确定为成人高等教育合格学校(6月2日结束)。
            29日    全市幼儿教育管理干部首届培训班在市金桥饭店举行,县(市)区和厂矿、企业系统分管幼教工作的负责人及县(市)区教委幼教管理干部50人参加了培训。培训的重点是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布的《幼儿园管理条例》(6月2日结束)。
93年5月21日    联合国人口基金项目官员安沙·爱里·康先生对襄阳市的人口教育进行考查。
             30日    团市委动员市区两万余名少先队员在襄樊两城街头开展“爱名城迎节会万张队报展评”活动。
94年5月25日-28日    市招生办组织报考体育、艺师、幼师、美术等特殊专业中考考生进行专业面试。
              31日    市教委关工委、市教育工会、市教委团委联合向城区中小学发出“捐赠一元钱,救助山区小伙伴“的倡议,得到中小学师生的积极响应。截至11月份,共收到捐款95805.73元。
95年5月23日    市教委在襄阳饭店举办全市乡镇教管会主任教育法规培训班,151个乡镇的教管会主任,13个县(市)区教委负责人和市直学校校长参加了培训。市教委领导亲自撰稿,系统讲述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和贯彻实施的主要办法和途径,副市长宋德福到会并讲话。此次会议提高了各级教育部门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依法治教的能力(25日结束)。             30日    市区举办中小学爱国主义歌曲演唱比赛。襄铁一中、襄樊一中、襄樊三中、襄轴中学获得中学组一等奖,襄师附小、樊东实验小学和襄城实验小学获得小学组一等奖。             31日    枣阳市二中教师骆东风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月底市教委通报首批小学“骨干教师”333人,其中“教坛新秀”224人,“学科带头人”74人,“教育教学拔尖人才”35人。 96年5月24日    老河口市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幼教工作先进县(市)”称号。             同日-29日    市勤办举办全市重点校办企业厂长(经理)培训班,副市长宋德福在培训班上讲话。             29日-30日    全市学校党建工作会议在宜城市电力宾馆召开。各县(市)分管学校党建工作的组织部长和教委主任(或书记)参加会议。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张学义和市委教工委领导到会并讲话。             31日    全市第一批优秀民办教师转公办结束。共有2150名民办教师转为公办,其中省指标1750名,市自然减员指标400名。
教育承载希望、承载未来,让我们都来关注教育
 楼主| jybk 发表于 2011-12-20 11: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1986年1月


13日    市政府办公室批复同意“襄樊市教育局教研室”更名为“襄樊市教学研究室”。
26日    市教委召开全市重点中学教学工作会议(27日结束)。
27日    印发1986年市教委工作要点。基本指导思想是继续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制定“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办法和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划,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开展创建文明学校活动。
同日    市政府召开“振兴襄樊教育”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市长章治文到会并讲话。会上,表彰了宜城县龙头乡等99个先进单位,由市长颁发嘉奖令;何彻之等676名先进个人,由市政府颁发荣誉证书(30日结束)。
29日    市教委颁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文明学校标准》和《教师行为规范》。
教育承载希望、承载未来,让我们都来关注教育
 楼主| jybk 发表于 2011-12-20 11: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1986年2月


12日    市教委、市体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意见》。
21日    市教委城区教育办公室召开市区中小学教改经验汇报会,市区各中学校长与会。
24日    市教委发布《贯彻执行国家教委、国家出版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严禁擅自编写、出版、销售学生复习资料的规定>的意见》。
25日    组织对各县(市)教研室的建设和工作进行检查。结果表明,随州市教研室发展较全面。
26日    市教委颁布《市区学校人事调配工作的几项规定》。
28日    市委发文,任命市教委副主任白祖庆参加“市委人民武装委员会”,为委员。
教育承载希望、承载未来,让我们都来关注教育
 楼主| jybk 发表于 2011-12-20 11: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1986年3月


3日    市教委印发《襄樊市文明学校检查验收评分标准》。
4日    市教委副主任张卫东率领市区各文委负责人、市直大中小学校长(书记)赴宜城参观、学习濮河中学、龙头中学实行全面管理全员管理及改善办学条件的经验。
12日    市委办公室通知启用“中国共产党襄阳市教育委员会”印章。
21日    市政府下发《关于向市区内干部、职工开展教育、广播电视集资的通知》,要求从1985年1月1日起,干部、职工每人每年按年工资百分之一缴纳教育、广播电视集资款。
同日    市政府调整“市招生委员会”成员,副市长焦泽浩任主任委员,市教委副主任郭发展、白祖庆任副主任委员。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白祖庆兼办公室主任,朱世云、阮先珍任副主任。
24日    市委通知市教委副主任张卫东参加“市委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为成员。
同日    应市长章治文邀请,日本犬山市少年少女合唱团一行50人抵樊进行友好访问演出。襄阳市人民路小学、襄樊铁路分局第一小学和襄樊棉纺织印染厂子弟小学与其联欢并同台演出(27日结束)。
25日    “襄阳市中小学教育整体改革实验工作指导小组”成立。白祖庆任组长,王同成、王祖祥、胡华农任副组长。指导小组在市教研室办公。
31日    第一期市区“中小学学校管理讲习班”在襄樊四中实验楼阶梯教室开班。来自市区中小学(含厂校)的正、副校长,教导、总务正、副主任,各区文委和各系统、工厂主管教育的干部共150人系统学习了学校管理学的基本知识(4月6日结束)。
教育承载希望、承载未来,让我们都来关注教育
 楼主| jybk 发表于 2011-12-20 11: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1986年4月


1日    市教委副主任白祖庆、普教科副科长李文学一行赴武汉参加全省幼教工作会议。
同日    市教委与市体委、团市委在老河口市联合举办襄阳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
8日-9日    召开襄阳县、枣阳县、老河口市普及初等教育工作汇报会。
同日    市教委与市体委联合举办“襄阳市中等专业学校田径运动会”。
14日    市教委“保密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张卫东任组长,李凯任副组长,杨屏东、舒秀凤、姚瑞刚为成员。
同日    第二期市区“中小学学校管理讲习班”开班,学员为152名(20日结束)。
16日    市编委下文批复建立“襄阳市成人教育管理站”,隶属市教委,定事业编制9人。
23日    市教委党委命名“襄樊大学、襄樊五中、襄樊四中”为1985年度市直教育战线“文明单位”。
28日    第三期市区“中小学校管理讲习班”开班,学员177名(5月5日结束)。
30日    市委办公室发文,任命市教委副主任张卫东参加“市普法工作领导小组”,为成员。
教育承载希望、承载未来,让我们都来关注教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热线
400-1234-888 周一至周日:09:00 - 21:00
公司地址:襄阳市樊城区长虹路现代城5号楼188

创客帮MAKER.BAND青少年创客创意社区是一个融教育、科技、体育资讯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专注于教育创新、专注于科技体育、专注于教育资讯。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