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创客帮-青少年创客创意社区

快捷导航
开启左侧

[教育论文] 探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sukay 发表于 2015-4-27 18: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摘 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新课改的实现和新课标的落实搭建起了实用平台。然而,如何把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结构,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成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当前,学校教育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成为创新教育及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把学生作为教学资源、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是整合的前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整合的主要目的;整合的研究发展应侧重其科学化评价,加大对整合的研究、应用和推广的力度。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教学反思
  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新课程、新标准、新理念健步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师生的头脑。如何把新课程、新标准、新理念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这是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不懈探索的课题。以网络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新形势下最佳教学效果的实现搭建了实用平台。近年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尝试催生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为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和人才培养标准的科学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几点体会: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实现课改目标。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愉快、心平气和的时候,在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下,接受的信息越多,学习效率就越高。对于学生而言,也就是最容易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因此,在教学中,创设一个民主、和谐、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到自己的想法或看法能得到老师的认可、肯定,无论是对的或错的理解都能得到老师的接纳。这种来自外界的认可和肯定,能促成和激励学生内心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乐学、好学、敢学之风的形成。这也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可以从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记忆,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教学可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使枯燥的概念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信息技术还可以创设逼真的画面,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中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利于课堂评价的多元性。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已知信息开展能动的一种思维活动,使之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教师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能为学生的一切探究活动提供有利条件。开展学科的有机整合,不仅能从多个角度对课堂效率进行鉴定,使课堂教学的评价变得多样化和多元化,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利于增强学生成功的体验。
  体验成功是每个人都渴望的,学生就更强烈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对于学生来说情绪简直就是学习的动力。有了成功的体验他们会学习得更有劲,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更高,获得知识的可能性更大。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老师们都很注意尽量多地让学生体验成功,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使学生无法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一般来说,学生都有好表现的心理,喜欢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的才能,而在计算机的辅助下,成功的体验能充分到位。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注意的方向
  1.盲目加大知识的容量。
  多媒体技术引入中学课程可提高课堂效率,有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但高中阶段不要盲目加大知识的容量,必须围绕课程标准进行合理取舍。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方便快捷地提供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不要随意加大知识的容量,否则学生接受信息过多,会造成“胃胀”、“消化不良”,这些情况应该尽量避免。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一个正常人在40分钟的时间内能够接触理解的知识和要培养的能力都有一个限度,我们既要最大可能地利用这个限度,又不能超越这个限度。盲目加大知识的容量与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 2.强化技术优势,削弱学科特点,缺少有机整合的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优势是更加突显学科特点。在此优势面前,学科特点非但没有得到强化,反而显得毫无个性。原因不在信息技术本身,而在执教者片面追求信息技术优势。比如,将鼠标代替粉笔,将直观的图像演绎代替必要的数学思维想象,将收集资料代替语文的朗读感悟,将留言板代替语言表达的培养,使学科教学应有的个性迷失在信息技术中。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其教学目标应得到有机整合,但是教师一般的兴奋点主要集中在教材内容与网络信息的整合点,至于这种整合教学的教学目标如何重新构建则很少研究。尽管教学内容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但方法陈旧,探索的少,验证的多,创新的少,重复的多,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停留在简单的组合上。
  3.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确。
  (1)教师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主导地位。教师的演讲、解释、传授知识还是必不可少的。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现代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主,不是每一个概念都要学生自己去建构。
  (2)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理解存在偏差。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凸现了新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理解上的失误,有些教师对学生的主体定位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夸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出现绝对化倾向。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主,而现代教学模式中强调的是以学生的“学”为主。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有些教师却把学生的主体作用理解为放任自流,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在网络教学时,个别教师出现让学生在网络中放任自学的现象。没有一个合理的引导和监控,学生在网络上毫无目的地乱碰乱撞,这样课堂的教学任务如何能够完成?
  ②合作探究仅仅是形式。新课程标准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自主、探究与合作。合作探究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团队协作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在目前的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作为合作的组织者和观察者缺乏对学生合作探究的有效指导,学生缺少对既定目标任务的分析、分配与交流,使合作探究变成小组中基础比较好的学生之间的合作,甚至于变成小组长的一人行为,成果展示并不是全体组员合作的结果,仅仅是个别学生的意见而已。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这是叶圣陶先生在几十年前就非常强调的教育追求。老先生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思想为我们今天的新课改指明了方向:“学会”的目的是为了“会学”,即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也是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5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8。
  [3]赵呈领 杨琳 刘清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6。
  [4]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中小学电教。
  [5]丁恺芝《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现代教育科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热线
400-1234-888 周一至周日:09:00 - 21:00
公司地址:襄阳市樊城区长虹路现代城5号楼188

创客帮MAKER.BAND青少年创客创意社区是一个融教育、科技、体育资讯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专注于教育创新、专注于科技体育、专注于教育资讯。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